们知道,作为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的职责主要在于帮受托人做好投资管理工作,通俗点说,就是“专职炒股”帮基民赚钱;然而,近几年来,众多的基金经理经常利用其特殊身份通过媒体公开发表市场评论,这属于“主业”之外的事情,与以投资咨询为主业的“股评家”颇有些相似之处;究竟基金经理的这种“副业”表现如何呢?本专题将通过实例来见证此类“兼职股评家”的准确度如何;揭密这一独特现象并作些归纳剖析;并展示部分出色的代表人物
[首发场:股市变幻莫测中 基金经理有热衷股评观点多是蒙 一语成谶有几人]
[次回场:股评大话有章法 抱团唱多又自夸坐在哪一方 为谁吹牛为谁忙]
。从2005年沪指千点以来分三阶段跟股市行情进行比较,通过六十多位基金经理发表过的言论来好好看看他们对市场的观点。[进场]
2007年5·30后,上证指数出现一个多月的震荡之后,在大盘篮筹股的带动下,一路狂奔冲上6000点。这期间,唱空者依然寥寥无几;模棱两可者的声音略有增加。尤其是大盘突破5400点后,唱多派基金经理唱多声音更加高亢,虽有表示市场出现泡沫,但对A股的信心如同股指飙升一样无限膨胀。 最具有煽动性的代表言论是“你不能奢望在这么好的牛市里买到比较便宜的股票。”(更多精彩内容请入场欣赏...)
。通过详细列举诸位基金经理之言行,分析“基金经理股评”之业界怪现状,揭密三大规律及其成因。[进场]
基金经理大放厥词,常用于在新基金发行或老基金持续营销期间,拟任基金经理在媒体公开露面最频繁,颇似“传销活动”的讲师。……从诸多实例可见,卖什么基金,就说什么好话!基金经理对市场评论完全偏向于对自己发行的以至于将要掌管基金有利的一面,“王婆卖瓜”、“决定脑袋”的迹象充分表露无遗。(更多精彩内容请入场欣赏...)
笃行慎言,少学“股评家”大放厥词,多做实事,方为正道。尤其是,在大势向好时,不要心如风筝飘飘然,意似青烟袅袅升,以半仙自居,夸夸其谈,不务正业,或大肆跟风投机炒作,捞一票就走,而应审时度势,认清风险,抓紧时机,多创实绩;并倡导健康理性的投资理念,强调风险意识。而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更应坚守好“价值投资”理念,恪尽基于真实业绩成长性的资本回报原则,持之以恒的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而不是首鼠两端,见风使舵,频频扮演“砸盘先锋”、“救市逃兵”之类的败类丑角。[进场]
金经理热衷股评,究竟准确度可信任程度如何呢?我们从2005年沪指千点以来分三阶段跟股市行情进行比较,通过数十位基金经理发表过的言论来探讨这一问题。
[第一阶段观点PK][第二阶段观点PK][第三阶段观点PK][第一场闭幕总结]
2005年6月份-2007年5月29日,上证指数从998点上升至4336点。
2007年5·30之前,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份千点奋起一路攀升,期间鲜有较大幅度的震荡调整,大牛市红旗飘扬、凯歌高奏,这一阶段,基金经理的“股评”基本上是顺势而作,唱多者居多,罕见悲观看法,即使对市场的疯狂表现有所恐惧,最多发表一些模棱两可的观点,“震荡上行”“箱体震荡”的说法也颇为常见。
本阶段可谓让股民们十年等一回的大牛市时期。2006年底,牛蹄刚踏上2000点不久,众多基金在一年之间取得了历史罕见的翻番业绩,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好行情下,居然还有基金经理表现茫然,甚至对行情表示悲观。张冰、刘青山、张晓东、张惟闵、宋瑞来、江晖、许春茂、刘新勇等人显得相当保守,观点有左右骑墙之嫌;更有甚者,朱平、殷觅智、朱晓明等有少数人过早表现了悲观看法。作为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的朱平公开表示担忧:“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估计2007年不会是快乐的一年。”中欧基金投资总监殷觅智说:“要保持谨慎的投资态度。”颇有几分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味道,然而事实上,这一阶段正是股市鸡犬升天的大行情时期。从之后沪指再增长了两倍看来,“忧”来得太早了!坐镇安安稳稳享受着管理费提成的基金公司、身为万里挑一的高学历高素质高知高薪投资界精英,不求诸位神通广大,只希望至少能表现出一定的水平来,不要模棱两可玩虚的,更不要拿自己的言行对广大投资者敷衍了事。
当然了,本阶段“顺势”派为数不少。期间,何震、赵密、黄卓立、邹志新、王宏远、夏春、王国卫、崔海峰等投资人士乐观唱多。不过,所谓千般好万般该不如投个好胎,不过是赶上了一波猪都能飞上天的大行情,俗话说:“牛市中人人都是投资大师。”这个时候发表些看多的观点,也算是识时务,或许也是撞了个狗屎运而已。更何况,有些基金经理们关于“长期牛市”的乐观言论,与其说是投资实力的表现,不如说是瞎猫碰到死耗子,经不起更多推敲和事实的考验。华安基金投资总监王国卫:“市场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持续超出大家的预期。”诸如此类信心爆棚的言论,着实不着边际。【详细】[我也要点评]●[回本场开头]
“要暂时忘记估值”,“从估值角度来说,股票很贵,而且会更贵。2007年牛市震荡的格局,将更加考验投资者的承受能力。心脏负荷能力要强。”[详细]
再有创造性的说法对后市的疯狂都相形见拙,不过能讲出这么多“大道理”确实不容易,此类人物去拍无厘头戏剧也应该很叫座的。[我来说]
“25%左右将是较为合理的预期,2007年基金投资收益不宜高估,虽然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依然看好,但目前股市的过快增长已经一定程度透支了全年的涨幅。”[详细]
一年的有三成的收益是不错的,“小富即安”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所有股票型基金2007年都取得超过三成的收益,平均业绩又翻了翻,“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我来说]
“虽然从中长期来看,A股市场是持续向好的,但是,对于目前一直上涨的中国股市,适当的回调是必要的。目前A股处在一个敏感的阶段,短期波动会很大,因此,投资者要保持谨慎的投资态度。”[详细]
这么快就谨慎?这么快就转攻为守?这类基金经理当大盘上6000之后,是否会感叹“无限风光在险峰”呢?[我来说]
2006年11月20日,大盘冲上2000点。南方基金投资总监王宏远乐观指出:“长期牛市已经确立,任何调整都是牛市的调整。”这是“乐观唱多派”基金人士就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2006年7月底,易方达策略成长基金经理肖坚称,A股市场长期牛市已经初步形成,持续时间将会很长,同时股市结构可能会不断的改变。[详细]
2006年10月19日,宝盈策略增长基金经理赵龙:总体来看,股市未来2-3年内完全有可能创新高,目前主要是寻找2007年的投资机会。[详细]
2006年11月24日,在长城基金组织的交流活动中,长城基金首席策略师杨毅平表示,尽管指数在11-12月会有震荡,但牛市格局依旧。[详细]
2006年12月21日,申万巴黎新动力基金经理常永涛表示,市场在上周突破2245点的历史高点后本周继续高速上升,表明A股已具备长期牛市的趋势。[详细]
2007年2月中旬,大盘冲上了3000点,博时第三产业成长股票基金的基金经理邹志新认为,中长期来说,大盘仍然看好,并未见顶。[详细]
指出:市场已出现结构性泡沫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健康的发展,人民币升值加速、企业盈利快速增长等因素支持股市中长期走牛的趋势不变。[详细]
在2007年初。招商先锋基金经理张冰表示,在经历了去年一场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后,市场在目前出现调整非常正常,牛市并不意味着出现天天上涨的行情。但值得注意的是,牛市的性质虽然并没有发生改变,运行方式可能不同于2006年的持续上涨,而是以震荡上行的态势来继续演绎。 [详细]
泰达荷银副总经理、投资总监刘青山认为,2007年,市场将继续呈轮动的特点;在经过2006年的大涨后,各个行业都经过了较充分的挖掘,因此,2007年在行业配置上将采取均衡策略。嘉实策略增长基金经理建议,市场在历史高位震荡时,投资者应采取精选个股并长期持有的成长性投资策略,避免出现股市大幅动荡时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尤其是规避一些短期热门股票的剧烈波动。[详细]
大盘冲上了3000点之后,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基金经理张晓东指出“在指数翻倍的背景下,既要把握牛市周期的成长性投资机会,同时也要规避估值过高的风险。”该公司的投资总监张惟闵告诫基金经理“要暂时忘记估值”
益民基金投资总监宋瑞来则判断,指数攀上2800点以前市场还不会出现大的调整,但目前的大盘股行情已经到达阶段性顶部。“今年市场将复杂化,25%-30%的收益预期较为合理”。光大保德信红利许春茂也建议投资者对2007年的整体收益率不可抱太高期望,30%左右的收益率应该较为合理。[详细]
在大盘冲上了4000点之后,上投摩根基金指出“预计后市大盘单边上扬的逼空行情将告一段落,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华安创新基金经理刘新勇认为,目前的指数点位的确不低了,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出现普遍性的暴跌的可能性并不大。[详细]
2007年4月2日,华夏大盘基金王亚伟表示,在投资策略上本基金将稳中求进,一方面回避由于被过度持有而导致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品种,另一方面将拓展思路和视野发掘新的投资机会。[详细]
2006年11月20日,大盘冲上2000点。广发基金投资总监朱平认为行情好得几乎超过所有人年初的预期,市场已经形成了进股市就能挣钱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估计2007年不会是快乐的一年。”
2007年2月中旬,大盘冲上了3000点,中欧基金投资总监殷觅智认为,虽然从中长期来看,A股市场是持续向好的,但是,对于目前一直上涨的中国股市,适当的回调是必要的。目前A股处在一个敏感的阶段,短期波动会很大,因此,投资者要保持谨慎的投资态度。[详细]
大盘冲上了3000点之后,中海优质成长基金经理朱晓明表示,沪综指虽短期突破了3300点大关,但向上拓展的空间有限,中海基金将积极进攻的策略调整为攻守兼备。[详细]
泰信基金则指出,加息预期和业绩浪并存,股指面临短期压力。季报披露开始逐步进入高潮,资金面挖掘信息的能力超乎想象。季报行情加速的迹象明显,但伴随着加息、紧缩性政策等利空预期的气氛日益浓重,调整需求越发强烈。[详细]
2007年4月16日广发基金投资总监朱平撰文提醒投资者:今年的股市充满各种信息,每个人都似乎具有点石成金的能力,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让股价一飞冲天。但无论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没有价值基础的股价上升几乎都是起于尘土,复归尘土。
2007年5月30日-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从4336点上升至6124点。
印花税上调未能阻挡行情向上方进一步突进,5·30后,上证指数经历一个多月的震荡,在大盘蓝筹股的带动下发力上扬,于第四季度一路狂奔冲上6000点。这期间,唱空者哑然噤声寥寥无几;出于对估值的考虑,模棱两可的言论有所增加;坚定做多的基金经理则更加底气十足,尤其是大盘突破5400点后,基金经理唱多声音尤为高亢,虽间或表示市场出现泡沫,但对A股的信心如同股指飙升一样无限膨胀。
大潮涨起,这是牛市行情最为疯狂的阶段,也是试炼投资人实力、检验“退潮后谁没穿泳裤”的准备阶段。期间,王战强、常永涛、杨锐、易阳方、邓晓峰等少数基金人士多表示了忧虑,提出了规避“泡沫”风险之提示。不过说归说,相信在那个卖鸡蛋的大妈买股票也翻番的日子里,说这些话的基金经理都很心虚。蒋征、黄焱、何肖颉、谢京、张涛、朱晓明、詹凌蔚、陈丰等人不那么乐观了,开始谨慎起来,“调整”之词用得比较多;忧虑归忧虑,在行情真的出现实质性转折前,我们的基金经理“忧”得真的很没有底气:像国泰金龙精选基金经理黄焱说:“说到泡沫的话,我认为也没有那么严重”;博时新兴基金经理何肖颉认为“这样一个盈利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也有其合理之处。机构投资者……不要陷在市场整体有泡沫或者没有泡沫这样的辩论中。”——从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来看,恐怕,与其说他们在提示风险,准备谨慎退场,毋宁说是为了“挥走心中那一小片不安的云彩”而表表态,然后忙不迭追随“鸡犬升天派”变本加厉的拿新募集来的资金开始建仓吧。
当少数人貌似开始“见好就收”之际,大多数人则在对前者的不屑与藐视中继续大踏步走向谬误的云端。这其中不少此前发表的言论还多少有些谨慎,但是当行情飙升之际,这群本该出来呼吁重视市场风险的专业人士却连之前的谨慎都没了,反而抽了大烟般的HIGH了起来,言辞中充满了蛊惑与煽动。一路上涨之中,许炜、王锋、李洪波、庞飒、赵龙、欧庆铃、肖强、高宏华、刘风华等投资专家陆续表明立场,坚定“做多中国”。是啊,行情好了,基指高了,基民申购基金还得提前到银行去排队,发个几百亿的“大盘基”就像菜馆卖个“大盘鸡”一般得心应手,股民和机构一片狂躁,“十年牛市”、“万点论”不绝于耳,市场什么利空也当成利好看……这个时候怎敢看空,怎能不唱多?最具有煽动性的代表是宝盈策略增长基金经理赵龙,他说“你不能奢望在这么好的牛市里买到比较便宜的股票。”长盛同智优势增长基金经理肖强则说:“我们现在的观点与2000点时没有变化,还是坚定地做多中国。”“这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与判断。市场各方面出现分歧,说明市场目前仍然是健康的,怕的就是没有分歧。”——真是舍我其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啊!而从下一阶段股市持续下跌来看,诸位盲目乐观的基金经理这期间的“股评大话”成了彻彻底底的“反向指标”,当投机大潮的泡沫把诸位的“泳裤”都卷上蓝天时,大伙儿还自顾自的光着在那儿傻乐呢:顶着“专家”的帽子,下面的脑袋瓜里却是不折不扣的“散户心态”。【详细】[我也要点评]●[回本场开头]
“估值水平高低只是一个阶段性概念。”“股市经历几次大震荡后,我依然保持了较高仓位,因为我的态度非常鲜明,对股市未来发展持续看好,没有必要进行简单的时机选择。”[详细]
此君有个性,直截了当公开自己的“家底”。比以前的股评家更有说服力。看来,作为股票“买方”的基金经理做起股评了比“卖方分析师”更有优势。[我来说]
“市场风险溢价水平不会出现较大的改变。”“广大投资者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心,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市场还存在30%的上涨空间。”“建议基于牛市预期不变,投资者可以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地、有规律地买入指数型基金,既可以分享指数上涨的收益,又能降低短期风险。”[详细]
指数基金复制指数,跟踪大盘,涨跌基本无人能左右,除非资金大得可以“持续地、有规律”地把成分股都买上去,如果一年期间,上证180指数没能涨30%,欧经理即使有心与投资者“分享收益”,也无力横天啊。[我来说]
“A股市场的市盈率和市净率都处于有记录以来的高端。全球前10大市值的公司,中国与美国各占4家。现有估值水平下,我们对未来的回报率持谨慎看法。”[详细]
从后市大盘表现来看,忧虑确实应该,谨慎也及时,部分有先见之明者,此时出来发话,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皆有利于受众,正所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我来说]
2007年05月初,易方达策略成长基金经理肖坚表示仍将坚持“以确定的企业价值应对不确定的市场风险,用灵活的配置策略来追求持续的超额回报”[详细]
2007年9月10日,长城品牌优选基金经理杨毅平表示,A股市场短期可能会有震荡,但就市场的总体趋势而言,目前A股仍然处于超级大牛市阶段。[详细]
“我个人判断股市本轮上涨还是比较正常的”。中邮核心优选基金经理许炜在沪指结束一个多月震荡之后发表观点,他认为,大盘再次创出新高一方面是建立在上市公司中期业绩超出预期的基础之上,同时宏观调控的预期明朗后大家轻装上阵也是重要原因。[详细]
华商领先基金经理王锋也表达了对后市的乐观预期。他认为此次行情的展开,主要还是缘于经济基本面的支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虽然市场有可能波动,但总体会保持积极的走势。[详细]
国联安德盛精选基金经理李洪波认为目前牛市形态保持得很好,上攻趋势完全没有改变。因此基金在未来仍然保持长期看多策略。即使未来会出台调控措施,其力度和对股市的影响程度都是比较有限的。[详细]
汇添富均衡增长基金经理庞飒表示估值水平高低只是一个阶段性概念。“股市经历几次大震荡后,我依然保持了较高仓位,因为我的态度非常鲜明,对股市未来发展持续看好,没有必要进行简单的时机选择。”[详细]
2007年9月17日,大盘突破5400点,距离登顶6124.04点正好一个月,此时不少唱多派基金经理虽表示市场出现泡沫,但对A股的信心仍然如同股指飙升一样无限膨胀,唱多言论更加坚定。
曾在5000点感叹“5000点真的不是一个很高的位置。”的宝盈策略增长基金经理赵龙一如既往的乐观“我觉得这个市场很难大跌,虽然现在市场估值可能过高,但有一点泡沫也很正常,而且从市场本身来讲,牛市基础没有任何动摇。”赵龙多次强调“目前仍然处于比较合理的估值范围内。”“你不能奢望在这么好的牛市里买到比较便宜的股票。”[详细]
长盛同智优势增长基金经理肖强“我们现在的观点与2000点时没有变化,还是坚定地做多中国。”肖强说,“这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与判断。”市场各方面出现分歧,说明市场目前仍然是健康的,怕的就是没有分歧。[详细]
光大保德信优势基金经理高宏华表示,尽管短期风险较大,但A股市场长期上涨的牢固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虽然市场对宏观政策表现出担忧,但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使经济更健康地运行,未来宏观经济与企业盈利都将保持强劲增长。[详细]
银河银泰基金经理刘风华认为估值虽有压力但牛市风向未变,本轮牛市的主线是人民币升值和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并表示在第四季度,仍将坚持把握本轮牛市的整体增长趋势。尽管下半年业绩增速可能会下降,但全年业绩高增长已然没有悬念。今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仍然会超出市场预期,从长期来看,业绩的高速成长会消化偏高的估值水平。
2007年9月17日,华夏大盘基金王亚伟说,脱离了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来谈风险是毫无意义的。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别人不处在你的位置,不能帮你决定。不要轻信任何专家的话,要独立思考。[详细]
2007年10月10日,申万巴黎新经济基金经理常永涛认为,A股市场具有独特的“制度溢价”背景,前阶段的“风险折价”有望消弭。[详细]
国泰金龙精选基金经理黄焱认为从估值来讲,市场可能是有些偏高,“确实存在宽幅震荡调整的可能”,“今年四季度,A股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将大于指数。”[详细]
博时新兴基金经理何肖颉认为短期内市场的估值水平确实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但在目前这样一个盈利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也有其合理之处。作为机构投资者,制定投资决策时应该辩证地去看具体的问题,而不是陷在市场整体有泡沫或者没有泡沫这样的辩论中。[详细]
天治品质优选基金经理谢京表示,虽然支撑牛市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未来市场依然乐观,但是由于多空分歧逐步加大,市场短期面临的风险也在逐步增加。[详细]
益民创新基金经理张涛在对股市本轮上涨表示理解的同时还是有一些担忧。认为本轮行情虽然不会持续单边上升,但箱体的底部将逐步抬升,更有可能的是一个波段上升的过程。[详细]
中海能源基金经理朱晓明分析,8、9月份宏观调控政策相对真空,未来一段时间,预计大盘会有10%-15%的涨幅。短线看,他认为目前股市依然乐观,但每次创出新高都有可能带来震荡,估计9月过后,可能会有一次比较深的中期调整。[详细]
长盛基金投资总监詹凌蔚表示,四季度的行情是一个非常充满分歧的阶段,会产生今年以来最大的一个调整的阶段,这个调整的“最大”既指的是调整的幅度,更指的是调整时间的延续性,但他也认为这个调整并不妨碍市场继续创出它的高点。[详细]
博时精选基金经理陈丰认为,从未来投资策略来看,仍然对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宏观经济和企业盈利增长持相对乐观的态度,但同时也考虑到未来市场会受到宏观层面全球经济放缓及市场层面股指数期货推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而且目前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已经偏高,预期未来中短期大盘所面临调整的压力相对更大。[详细]
申万巴黎新动力基金经理常永涛表示,如果以半年的时间跨度衡量,目前的估值偏高,调整很难避免。[详细]
博时价值增长贰号的基金经理杨锐指出,9月份CPI依然会在6%以上的高水平,将密切关注10月、11月的CPI数据。如果趋势依然无法逆转,预期更加严厉的调控政策将无法避免,这样将给A股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
广发聚丰基金经理易阳方认为,“市场整体估值已上升到历史最高阶段,有从局部泡沫演变成整体泡沫的危险。”[详细]
的表达最为直白,“A股市场的市盈率和市净率都处于有记录以来的高端。全球前10大市值的公司,中国与美国各占4家。
2007年10月17日至今,上证指数从6124点下跌,最低触及2865点。
2007过完国庆长假,基金经理跟广大股民基民一样,继续享受欢乐时光。代表大盘的上证指数在“中字头”股票的带领下一鼓作气上摸6124.04点,之后开始掉头,沪指在二次反攻六千点失败后,加速深度调整,至2008年6月,无情的跌破了3000点的“政策铁底”,相比数月之前的历史高点被“腰斩”。这个阶段之初,众多基金名嘴表示“调整是为了消化泡沫”;随着行情的逐步悲观,坚定“唱多派”稍有减少,“骑墙派”倒是壮大不少。
“牛市上半场”行情终于谢幕,接下来就到了被某些“专家”称为“牛市下半场”、而被更多股民和批评家反问“那不就是熊市上半场了”的回落时期。这期间,邓晓峰、孙建冬、赵枫、付勇、于鑫、廖京胜等人相对明确指明后市风险,邓晓峰代言被称为“空军”主力的博时基金说过:“市场整体估值水平的向下调整是不可避免的。”没办法,该来的来,该去的去,疯狂过后终于尝苦果,不认清现实,还能怎么办呢?
而曹雄飞、潘峰、陈丰、陈仕德、曹名长、黄小坚、刘丰元、张晖、刘志强、李昇等基金经理则强调风险与机遇,继续演绎“谨慎”骑墙派的作风;抄底之心不死,代表性的观点是“下跌是为了走的更远”、“今年的投资机会是跌出来的”。如建信优选成长基金经理曹雄飞称:“2008年的A股市场仍具有很好的投资机会。”信诚基金股票投资总监黄小坚表示,“在牛市基调不变的基础上,市场的每次大跌都孕育了新的机会。”如今大盘跌去了50%,并且仍然没有止跌的迹象,不知道专家们抓住了几次被套的“机会”?人都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偏偏我们的不少基金经理管它是什么墙呢,就爱骑墙。
更多的人仍然执迷不悟。下跌初期,王亚伟、詹凌蔚、侯清濯、靳奕、丁骏、肖强、赵龙、庞良永、刘天君、陈亮、张晓东、众多大腕纷纷出来发言,力挺大盘。长盛基金投资总监、长盛同德主题增长基金经理詹凌蔚认为,“调整并不妨碍市场未来继续创出新高点位。”嘉实优质基金经理刘天君:“我认为目前是相对比较好的基金发行和建仓时期。”博时基金经理陈亮表示:“重返5000点调整或已接近尾声。”华夏大盘王亚伟表示,“目前(2008年1月),并不认为市场估值很贵,反而觉得很便宜。”还能说什么呢?要说一根筋吧,何必跳出来说,不吱声没人怪你是哑巴,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话不投机半句多”,死硬的基金经理们却仍然逆势唱多,这不是忽悠咱嘛!【详细】[我也要点评]●[回本场开头]
“四季度将产生今年以来最大的调整,但这主要是就调整时间的长短而言,调整并不妨碍市场未来继续创出新高点位。”[详细]
这话极其有哲理性,创新高是无疑的,只要市场存在,主要是时间长短问题,正如“远方有多远”一样,让人永远陷入找不到具体答案的思考之中……。[我来说]
“目前谈指数是没有意义的,整体泡沫是否过大以及企业盈利是否开始下降才是判断大盘是否走熊的依据,但目前还看不到这种迹象。他认为牛市没有结束,但牛市的结构性特征会更加明显。”[详细]
谈指数确实没意义,因为谁都不可能永远看得准谈得对,那么基金经理出来说话干啥,讲股评又不是基金经理的职责,模棱两可的观点除了多曝光提高知名度外,不知道还有啥作用呢。[我来说]
“对未来几个月的市场而言,在这么多不确定的因素下,市场很可能表现出震荡的走势,虽然充裕的流动性仍可能使市场维持活跃,市场的高估值也可能继续维持,但盈利趋势的不明朗加大了大资金的运作难度,也使得指数向上的运作空间较为有限。”[详细]
独立撰文发布与众不同的看法,确实难得,观点与大多数人认可的“确定内需”的投资主题针锋相对。也在大盘调整之初表达了不看好后市的观点。[我来说]
大盘6000点登顶后开始下跌,长盛基金投资总监、长盛同德主题增长基金经理詹凌蔚认为,四季度将产生今年以来最大的调整,但这主要是就调整时间的长短而言,调整并不妨碍市场未来继续创出新高点位。[详细]
“随着蓝筹股大幅调整,市场在接近5000点的区域将会逐步企稳,现在已经是可以考虑什么时候把仓位加回来的时机。”一位基金经理如是说,甚至有的基金经理认为,5000点以下存在诱空陷阱,在股指因恐慌情绪快速下跌时,正是进行适量回补的好时机。易方达的侯清濯认为在目前这个点位上,大盘已没有太大的下跌空间。[详细]
长盛同智优势基金经理丁骏、肖强表示:虽然中央银行不断加息,但在加息初期,一般认为恰恰是实体经济蓬勃向上、企业业绩正处于强劲增长的时候。仅就这一点说,股市上升是自然的、正常的。而且我们不认同“加息是为了打压股市”这种简单逻辑。肖强认为牛市基础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应该对2008年的行情充满信心。[详细]
2007年11月2日,唱多派代表宝盈策略增长基金经理赵龙表示:短期调整可能已告结束,一些行业的动态市盈率已经回归到年初的水平,前期调整的钢铁、有色、煤炭平均跌幅超过20%,而此类股票的业绩将超预期增长。[详细]
在这个阶段东吴嘉禾基金经理庞良永多次发表言论认为,在整体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股指出现巨幅上涨或出现调整属于正常,部分是对前度蓝筹泡沫的消化,但预言牛市周期结束可能依然太早。“虽然指数可能由于几个权重股的调整有再度向下的可能,但是大部分个股的杀跌动能可能宣泄完毕。”庞良永认为,本次震荡非但不应视作牛市结束的信号,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挤压市场泡沫,反而从时间上延长了牛市的进程。[详细]
嘉实优质基金经理刘天君:我认为目前是相对比较好的基金发行和建仓时期。股指从6000点跌到5000点,是挤出泡沫的过程,对选股型的基金经理是好时机。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已经出现了很多具有长线价值的优质股票。这些公司往往因为阶段性市场急跌或某一类资产不受市场青睐而被低估。[详细]
博时基金经理陈亮表示重返5000点调整或已接近尾声。从6100点调整到5000点这个过程中银行股的抗跌就已经说明大家对银行股的预期增长是非常乐观的,“我相信这种市场的力量不单单代表了我个人的观点,而且是代表了详细有实力的投资者的选择。陈亮认为,认为A股市场中优质公司业绩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目前估值已具有吸引力,前期的回暖并不只是简单的超跌反弹,而应更乐观地看待目前的市场。[详细]
富兰克林弹性基金经理张晓东表示:调整提供买入契机。现在是“用二流的价格买入一流的公司”的好时机。他说,“这就好比买衣服,他看中一套名贵的西服,不一定马上就买,一定要等到某个特殊时点导致价格猛跌,这时候就毫不犹豫的出手。”[详细]
2008年1月26日,华夏基金全国巡回投资策略会上,华夏大盘王亚伟表示,目前,并不认为市场估值很贵,反而觉得很便宜。如果从财务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会发现很多股票确实很贵,而且从市盈率来看确实很贵,但从产业投资的角度,会发现很多股票的估值很便宜,很多公司现在的市值很小,与所在的产业未来发展前景相比,有很多的投资机会。[详细]
2008年4月18日,易方达策略成长基金经理肖坚:策略应对市场。“投资成功的关键是要认清市场规律、企业价值和自我本性。在市场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有时候侧重点是把握市场规律、有时是把握企业、有时则来自于对自我的把握。”[详细]
2008年6月2日,广发基金投资总监朱平发表《中国股市的未来并非无答案》的文章:从现在起,市场可能会比2004、2005年好,因为那时市场ROE较低,也稳定,外延式企业利润增长比现在低近一半。由于企业利润增长幅度比那时要大,投资者将会发现“基金抱团”的股票范围会比那时广。[详细]
建信优选成长基金经理曹雄飞:2008年的A股市场仍具有很好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在最近的大幅调整之后,尽管随着指数的大幅上涨和估值水平的高企,市场蕴含的风险越来越大。 [详细]
易方达价值成长基金经理潘峰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支持A股上涨的大环境并未发生改变,宏观经济向好,企业业绩提升,人民币升值,流动性充裕,高管激励和资产注入,这些都是推动长期牛市的因素。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仍保持整体牛市格局,它更应该是一个结构性的牛市,这意味着市场会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个股,也隐藏着“地雷”。[详细]
博时精选股票基金经理陈丰表示,市场经历此前下跌后目前逐步企稳并小幅反弹,市场信心也在反弹中有所恢复,新基金发行重新开闸也显示出资金面的回暖,未来市场可能以小幅震荡为主。[详细]
广发小盘基金经理陈仕德认为,目前谈指数是没有意义的,整体泡沫是否过大以及企业盈利是否开始下降才是判断大盘是否走熊的依据,但目前还看不到这种迹象。他认为牛市没有结束,但牛市的结构性特征会更加明显。[详细]
新世纪优选分红基金经理曹名长说:“尽管国内处于泡沫阶段,但我们认为泡沫暂时还不会破灭。我们认为高估值的原因除了A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以及国内投资渠道有限;还与不能卖空的关系比较大。在一个不能卖空的市场中,价格由最乐观的投资者决定,可以预见的是,2008年将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一年。”[详细]
信诚基金股票投资总监黄小坚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在上有压力下有支撑的情况下,大盘仍会呈现震荡整理之势。不过在牛市基调不变的基础上,市场的每次大跌都孕育了新的机会。[详细]
宝盈基金投资总监兼宝盈鸿利收益的基金经理刘丰元认为,“A股的泡沫像气球一样,被左扎一针右穿一眼,里面的气被慢慢放掉。”他同时表示,现在还难以断言牛市结束,只能说是市场估值基本见顶,以后的上涨主要取决于业绩驱动。
汇天富基金投资总监张晖表示,目前该公司股票持仓中等水平,但下一步如何仍待观察。“目前新基金尽管在发,但是发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另外,市场的确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律。”
长盛同德主题增长基金经理候继雄指出,“经过股价的前期下跌,目前来看银行的静态估值虽然看起来比较便宜,但是否有潜在的风险没有暴露出来,以及可能出现的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对银行的影响,这些因素在没有明朗前我们似乎应该保持一些谨慎”
嘉实成长收益基金经理刘志强也认为,市场将维持震荡,但下跌空间有限,而且投资机会开始增多。刘志强称,前期导致市场下跌的一些不利因素正在趋于缓和,而自去年8月以来的深幅调整,估值渐趋合理,价值投资机会显现。他发表这看法是今年2月底,沪指4000点左右。[详细]
华夏红利基金经理孙建冬2007年12月初表示,市场调整从时间上看尚难言结束,市场需要通过切实的数据确认宏观经济增长后才能恢复信心。 [详细]
交银施罗德基金经理赵枫认为对未来几个月的市场而言,在这么多不确定的因素下,市场很可能表现出震荡的走势,虽然充裕的流动性仍可能使市场维持活跃,市场的高估值也可能继续维持,但盈利趋势的不明朗加大了大资金的运作难度,也使得指数向上的运作空间较为有限。[详细]
东方精选基金经理付勇、于鑫表示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向好,但股市的结构性泡沫不可小觑,A股的P/E(市盈率)、P/B(市净率)等指标在全球都处于高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诸多风险因素交织在一起,未来市场走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大大提高。[详细]
博时主题行业基金经理邓晓峰表示对2008年股票投资收益预期不会太高。“展望2008年的前景,我们依然谨慎。2008年上市公司盈利的增速低于2007年是大概率事件。由于所得税改革的一次性影响,企业盈利增速可能会继续下滑。因此,市场整体估值水平的向下调整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到本基金的规模,我们对未来的回报持谨慎看法。”[详细]
巨田基础行业基金经理廖京胜表示,2008年的市场判断虽然有分歧,但2008年度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比较多,因此整个市场的波动幅度会比较大,个股之间的分化会进一步加剧。[详细]
银河基金李昇同时表示,基于2008年A股市场“震荡加剧”的判断,相应的投资策略就是以合理的仓位把握投资机会,以规避系统性风险。[详细]
2008年3月16日,申万巴黎投资部总经理常永涛,现在对找上门提前沟通增发方案的上市公司产生了惧怕心理。他说,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让机构也对上市公司频繁融资退避三舍。[详细]
【小结】从以上三年多来的各阶段行情中的数十位基金经理言论来看,这一群体乐观唱多者居多,在行情趋于上升阶段之中,与市场吻合度甚高。但这并不能认为基金经理“股评”可为大众证券投资参考性的依据。在行情转折之前或期间,罕见发表唱空的提示性观点,即使在下跌途中,唱多势头也大过唱空,并且整体上对下跌的判断观点也落后于趋势。这是为何呢?接下来的第二场——
基金经理大放厥词,常用在新基金发行或老基金持续营销期间,拟任基金经理或者该公司的投资总监媒体公开露面最频繁。此时,基金经理对大盘的看法一般与所处的阶段无多大的关系,不同类型的基金经理,市场看法各有偏向。偏股票型基金经理一般高调唱多;债券型基金经理则多强调A股市场的风险,唱好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混合型基金经理一般宣扬在震荡市场中能发挥灵活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基金经理的言论还与其掌管的基金风格类型有关,如大盘篮筹股之类的基金,则会强大盘篮筹股的稳健作用,坚持价值投资;小盘股基金,则可能鼓吹未来应该进行成长性投资了。行业类别基金更为明显,哪个行业的基金经理就一般只看好该行业。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实例一,2006年01月17日,中银增长基金经理伍军发表题为《关注可持续增长概念》的文章,指出“当前符合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模式的增长性公司最有可能跑赢大势。”“增长概念有机会在2006年的投资市场中被提升到更重要的地位。沉寂多年的中小盘股在各类因素驱动下,会成为大多数投资者再分配资金的考虑对象。”据了解,中银增长基金是国内第一只以“可持续增长投资”为产品核心概念的股票型基金,该基金2006年3月13日结束发行。
在7月初发表高论认为,“目前处于牛市最强阶段,”“此次调整对于部分业绩和质地都不错的公司也是一件好事情。”“上市公司业绩与中国整个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中国经济每年增长7%、8%,某些上市公司业绩肯定非常好,值得投资者投资。”该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品牌企业具有较强的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和旺盛持久的生命力,通过投资中国的优秀品牌企业,可以为投资者带来稳定、持续的投资回报。”
实例三,在连续两年大牛市的背景下,以股票市场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备受投资者的青睐。进入2008年,市场迎来第一批新基金却是债券型基金,3月19日,广发增强债券基金经理谢军表示,2008年债券市场已经具备波段机会,整体风险较小。而对于股市,他指出“可能波动加剧”;“无论是从短期规避高波动资本市场风险的角度,还是为了资金保值或是进行资产配置,2008年债券基金都有望成为重要的投资品种。”广发增强基金2月25日开始发行,谢军发表言论时候仍然处于募集期。
实例四,2008年05月27日,信达澳银精华灵活配置基金拟任基金经理王战强、曾国富向媒体发表“混合型基金生逢其时”的观点。“目前是一个播种的好时机,可以选择偏股型基金。对于绝大多数风险承受能力适中的投资者,混合型基金比较适合。”在当前的市场走势还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混合型基金的特点在于“进可攻、退可守”,该基金是混合型基金,2008年05月26日开始发行。
实例五,去年以来多只QDII基金获得正式发行,拟任基金经理一般会吹嘘目前是出海投资的好机会,国内投资者可以通过基金分享海外市场收益。言论摘录如下:
2007年07月30日,南方基金全球配置QDII基金拟任基金经理谢伟鸿表示,他分析投资海外市场的的一大原因是海外投资机会并不少于中国,且投资多个市场风险往往小于单一市场。
2007-09-24,华夏全球精选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周全:华夏基金公司推出QDII产品,是要给客户提供分散单一市场投资风险的渠道。“港股与A股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比价效应,与A股有明显的差异。这也是我们一个替投资者分散风险的机会,我们自己可以很好的把握这个机会。”
2007年10月09日,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李凯:资金出海正当时。“尽管目前香港市场有较大的涨幅,但是从全球来看,香港市场的估值水平仍然相对合理,部分资产仍然存在低估。从推动市场上涨的这些因素看,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不会发生基本变化,因此我们对香港市场中的一些优质资产充满信心。”
2007-10-15,上投摩根QDII基金经理杨逸枫倡导“投资更牛的亚太股市”,“亚太优势基金将集中投资亚太地区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大盘蓝筹企业,同时注重把握个股的成长特性,为您带来更多财富成长契机。”
2007-12-08,工银瑞信拟任基金经理郝康表示,“我们认为现在是个建仓的好时机。”
2008-4-10,华宝兴业QDII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雷勇认为港股已经跌到了合理水平,“尽管预测股市短期走势是很困难的,但好的投资机会常常是跌出来的。”
无论市场牛熊,基金经理一般都很“乐观”,只是“乐观”程度不同而已。唱多的时候,基金经理的“吹牛”能力不亚于已被封嘴了的商业性“股评家”,因为这一群体更具专业知识,可以制造更多的理论或概念来鼓动投资者;当行情不好的时候,基金经理也极少发表明确看空后市的观点,最多是“平衡市”、“震荡市”、“维持谨慎”,或者不谈大盘,只分析宏观经济之类的大道理。我们再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实例六,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基金经理张晓东(见全景网国海富兰克林经理张晓东专栏)。三年多来,从我们收录30多篇稿件中,几乎没见过唱空的观点。仅有一篇看似悲观的观点发表于2006年12月19日,题为“估值泡沫如何回避”,他在文中指出,“在指数翻倍的背景下,既要把握牛市周期的成长性投资机会,同时也要规避估值过高的风险。”一句话多空观点兼而有之,说了等于没说,文中重点是推介其掌管的“弹性市值策略”基金。
实例七,易方达基金经理肖坚(见全景网易方达基金经理肖坚专栏)。2006年至今,我们都没收录到他关于看空大势的观点。“现在是最好投资时机”、“牛市已经到来”、“这是一个优势企业的牛市”、“商业股40倍市盈率不算高”、“长期牛市初步形成”、“结构性牛市可持续较长时间”、“以确定的企业价值应对市场风险”、“策略应对市场”,从这些报道题目可见,肖坚一路都在吹“牛”。肖坚认为,投资是一门结合的艺术,人生是一门平衡的艺术。他的市场股评,一路唱多“吹牛”,又何曾不是一门艺术呢?
实例八,博时精选股票基金经理陈丰(见全景网博时精选基金经理陈丰专栏)。2006年至今,我们都没收录到他关于看空大势的观点。“关注基本面中长期变化”、“调整有利于行情进一步深化”、“行情在调整中进一步深化”、“投资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估值起关键作用充满挑战的一年”、“股市或将窄幅波动”等等,几乎没有真正的看空观点。
实例九,嘉实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监、嘉实优质基金经理刘天君(见全景网嘉实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监刘天君专栏)。“方向正确就要坚持”、“2008年精选个股最重要”、相信“地心引力”、我的持仓形散而神不散、“让投资绩效来主导研究”、“调整让A股市场结构更加优化”等等,同样找不出有看空的观点明确表达,2007年11月底接受媒体采访时候指出,“股指从6000点跌到5000点,是挤出泡沫的过程,对选股型的基金经理是好时机。”“非常看好中国资产的长期价值,并指出2008年个股分化会变得非常大,精选个股要比以往任何一年都重要。”“从积极的角度看,现在的时机也许还是一个不错的机会,选择赎回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
,自2005年1000点以来至2007年6000点之上,基金经理一路唱多,唱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在6000点之后以至于下跌阶段,仍然有不少基金人士坚决看多吹“牛”。自觉从维护基金规模稳定角度发表宏论。2008-03-24,认为股市还有牛市下半场;华安基金公司首席投资官王国卫解析三大压力蕴含三大机会;博时基金陈亮则强调中长期牛市基础尚存;更明确指出,“牛儿并没有走远,还会回来的。”(见《证券时报》举办的首届明星基金论坛)。
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A股市场,股指期货尚未推出,缺乏做空品种,投资者只有在上涨行情才能赚钱,基金经理也一样。如果令投资者接受空方观点,则不会买基金,而且还可能会引发赎回,这将最终损害基金的规模。目前基金业,基金管理人仍然是以收取管理费为利润来源,管理费与基金资产规模成正比,利之所在,责之所驱,所以在该唱多的时候唱多,不该唱多的时候也一般不唱空。看多是大多数投资者美好的期望,也是大多数基金经理的最实用的选择
在投资方面,基金“抱团取暖”的常见诸于媒体报道,也就是在同一时期,持股行业以至于重仓股票相类同;在基金经理做“股评”方面,我们也发现,同一时期,基金经理发表的言论大体相同。这种相同体现在对热点的评论、行业的评估以及概念的制造等方面。在各季度的基金经理人报告之中有具体表现。
2006年基金整体取得优异的业绩。2007年年初,众多基金公司发表的策略报告,一致发出了乐观的观点,认为2007年是“结构性”牛市,“流动性过剩助推牛市”、“人口红利助推牛市”、“掘金中国崛起战略”、“寻找可持续的成长”、“人民币升值推
动”等等概念的表述大同小异;没有一家公司预测2007年大盘还能翻番,一般认为“市场估值存在提升空间”、“结构会分化,波动会加剧”。(专题回顾:《基金深挖结构性牛市》)
2008年初,众多基金公司仍然发布相对乐观报告,“牛市未尽以高成长消化高估值”、“牛市格局下理性繁荣依旧”、“08年经济增长仍较乐观紧缩将是主基调”、“看好内需拉动、人民币升值、产业整合等投资主题”、“震荡市宜均衡配置精选优股”;相对谨慎的华夏大盘王亚伟认为,“2008年的A股市场运行格局基本上以消化估值压力为主,涨跌都是有限的。全局型的投资机会在2008年将比较难出现。”没有发现基金公司发布市场阶段性牛市将结束的观点。(专题回顾:《牛市格局下繁荣依旧》)
2008年3月份,基金公司公布2007年度报告。基金经理在回顾2007年市场的强劲表现后,“强劲增长”、“财富效应”等字眼迅速被“增速放缓”、“有波动无上涨”等预期取代;普遍对后市持谨慎态度,“今年要打一场硬战”成为共识。大多数基金经理的看法是,今年的不确定因素比以往都要多,大小非减持长期利于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是目前两个主要的投资主题。“今年经济增长或适度放缓”、“应以中长期的态度看待当前市场的调整”、“机会是跌出来的”。(专题回顾:《聚焦07年基金年报:控制仓位增强防御》)
到了2008年一季报披露时候,基金经理又几乎全面走向悲观,“坚定看多声音消失基金经理信心降到近几年低点”A股市场一季度惨烈的调整无疑让基金很受伤。展望二季度,基金经理尽管认为下跌的空间或已不大,市场存在反弹机会,但坚定看多的声音几乎消失了,多数基金表达了谨慎的态度。而通货膨胀趋势则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专题回顾:《一季度巨亏6475亿逾六成基金经理不及格》)
从2008年初以来,A股市场持续震荡调整。因重仓股触雷而暴跌,基金“被套”或“损失惨重”之类的报道颇为常见,不少基金遭受了媒体的公开谴责,持有人信心也随着基金业绩的下挫而不断降低。由此也引发了基金是否坚持“价值投资”的质疑。众多基金常以“价值投资”理念为口号招揽投资者,“价值型投资”、“成长性投资”、“趋势投资”、“灵活配置”,让人眼花缭乱,其实概念并不重要,基金管理人无论把口号叫得再响,“能赚钱才是硬道理”。(专题回顾:重仓股“触雷” 基金“价值投资”口号遭质疑)
【小结】有业内人士指出,“抱团取暖”其实跟“联合坐庄”并无多大本质区别,只是称谓不同而已。而在曾经的“坐庄”时期,“黑嘴股评家”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通过舆论配合庄家操纵股票,鱼肉普通投资者。作为股票市场的买方“分析师”,基金经理手里掌握着巨资,因有“双十”法规限制,使单一只基金坐庄个股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但“抱团取暖”是存在的,基金讲股评是否也跟“黑嘴股评家”一样发挥了“庄托”式的舆论作用呢?尚无实证,但猜疑是存在的。基于自身利益出发的基金经理的股评言论,“决定脑袋”是无疑的。
”就此已落下帷幕。广大投资者、网民朋友们看了过后,有什么想法建议,欢迎参与专题调查、进入此次专题的官方博客来发表您的观点。而在前面被“点了名”的基金公司、诸位基金经理,或许会很有意见,那在牢骚之前,不妨细细想想:
作为基金经理,自己所作的工作不管会不会给社会创造效益、能不能为持有人带来价值,即使在大势疲弱的行情中亏了钱都能坐享管理费“旱涝保收”,而且其收入之高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个顶着如此耀眼光环的群体仍充斥着屡见不鲜的“老鼠仓”、利益输送、以及“XX门”之类低级失误、“跳槽率高达50%”、“菜鸟当道”等等恶劣和负面的现实;而在这之中,我们这次专题所批评的“基金股评家”,恐怕还算是相对较轻微但情况更为普遍的了。所谓物以类聚,如此“有特色”的一个行业,世上还真难找第二个,进了这个圈子,不可能不沾染些既成的“不良风气”;又道是人上一百形形,在这圈里混迹之人士,言论有这般那般的“戏剧性”表现,也不足为奇了。
业界人士指出,“证券市场首先是一个利益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之中,基金经理即使“股评”能说会道,也不能掩盖其背后的目的,为了自身出名,或是为了隶属基金公司创造更多的财产性收益。吹牛又不用纳税,还可能名利双收,众多基金管理人趋之若鹜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基金经理讲“股评”参考作用如何呢?从实例比较可知,牛市顺势时较为准确,走熊时罕有真知灼见,确实很难给投资者指点迷津,总体而言,徒增市场噪音罢了。而且,基于自身利益出发的基金经理的股评言论,独立性本身就有问题;如果存在着配合自己或群体操盘的需要,做出欺骗投资者的诱导性观点,这种基金经理比“黑嘴股评家”更为可怕。
谁能真正预知未来呢?被誉为股神的巴非特认为没有人拥有预知力,他从来不去预测股市的走势,但这并不影响全世界无数的投资者对他的追捧,因为他长期投资业绩优异,持续为受托人创造超额收益,自己也成了当今的世界首富。
笃行慎言,少学“股评家”大放厥词,多做实事,方为正道。尤其是,在大势向好时,不要心如风筝飘飘然,意似青烟袅袅升,以半仙自居,夸夸其谈,不务正业,或大肆跟风投机炒作,捞一票就走,而应审时度势,认清风险,抓紧时机,多创实绩;并倡导健康理性的投资理念,强调风险意识。而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更应坚守好“价值投资”理念,恪尽基于真实业绩成长性的资本回报原则,持之以恒的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而不是首鼠两端,见风使舵,频频扮演“砸盘先锋”、“救市逃兵”之类的败类丑角。
”期望我们国内证券市场,未来出现更多能给普通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像巴非特一样的明星基金经理,而非有名无实、吹得天花乱坠的“股评家”。